关于举办浙工大永康五金学院
第一届工业设计竞赛的通知
为响应国家“文化自信”战略与“设计赋能产业”发展理念,我系倾力打造双轨驱动型工业设计竞赛,构建文化遗产活化与未来创新实践的双向赋能平台。本次赛事设立命题组(文化遗产创新设计)与开放组(自选主题)双赛道:命题组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,鼓励以工艺、符号或技术重构文化遗产;开放组不设主题限制,可围绕智能生活、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自由创作。
赛事面向全校学生,个人或团队(不超过3人)均可参赛。作品需体现创新性、实用性及社会价值。
本次竞赛作为香港当代设计奖的初选赛,选拔出的优秀作品将推荐参加2025第七届香港当代设计奖。
赛道一:
命题设计:器道新生·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探索
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未来的启明灯。从青铜器的厚重纹路到古建筑的巧妙结构,从敦煌壁画的斑斓色彩到非遗技艺的指尖传承,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。如今,数字技术如同一把钥匙,为尘封的历史打开了新的表达窗口——通过扫描建模、虚拟现实、动态影像等手段,让传统器物“活”起来,让失传的技艺“动”起来,让静态的文化遗产突破时空限制,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场景。
这一主题鼓励设计师用数字化的视角重新诠释传统。比如用3D动画让瓷器上的花鸟“飞”出画面,用光影装置在空间中重现古建筑的力学之美,或者用手机AR让千年文物“走”出博物馆,与观众互动。无论是平面海报中传统纹样与数字特效的碰撞,文创产品里老手艺与新材料的结合,还是新媒体艺术中虚实交织的文化叙事,都旨在用当代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新鲜血液,让年轻一代在科技体验中感受文化温度,让传统以更轻盈、更包容的姿态融入未来。
设计不仅是视觉创新,更是文化对话。通过数字技术,我们可以将古籍中的一笔一画转化为动态字体,用数据算法解析传统工艺的数学规律,甚至用AI生成融合古今的艺术语言。这种探索既是对过去的致敬,也是对未来的畅想——当青花瓷的纹样变成赛博空间中的霓虹光影,当榫卯结构化作可穿戴的时尚符号,文化遗产便不再是橱窗中的标本,而是持续生长的生命体,在数字时代绽放出跨越千年的新生之美。
设计思路:
以“激活传统,对话未来”为主线,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视觉转译与场景再造。平面设计可提取传统图案进行动态化、像素化重组;空间设计利用投影交互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;文创产品结合智能硬件开发互动型文化载体;新媒体设计聚焦虚拟展演、跨界叙事等创新形式,最终实现文化遗产从“保存”到“活化”、从“观看”到“参与”的转变。
赛道二:自由设计
自由设计类别为参赛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创作平台。参赛者可以选择任何主题、媒介、技术或概念,充分展现个人的创意、洞察力和设计能力。这个类别鼓励突破常规、跨界融合和前瞻性思维,旨在发掘设计与艺术的新边界。
投稿类别及评分点
1.设计方向和类别(命题类、自由类)
A.平面视觉:包装设计、画册设计、VI品牌设计、海报招贴设计、摄影设计、UI/UX设计、图形纹样设计、信息可视化设计、字体设计、书籍设计、插画设计
B.空间设计:环境设计、建筑设计、景观设计、室内设计、展览设计、舞台设计、照明设计
C.产品设计:服装设计、首饰设计、工业产品设计、家具设计、玩具设计、可穿戴设备设计
D.美术创作:油画、版画、陶艺、装置、书法、雕塑、水彩画、素描
E.新媒体设计:短视频、微电影、动画、交互设计、游戏设计、VR/AR设计
F.AIGC应用:AIGC综合应用
2.评分点
① 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表现的理解和诠释(25%)
② 创新性和原创性(20%)
③ 设计表现力和视觉吸引力(20%)
④ 功能性和实用性(15%)
⑤ 文化传播和教育价值(10%)
⑥ 技术应用水平(10%)
作品提交要求
作品提交要求包含命题类和自由类作品:
△平面类/3D渲染图:JPG格式,分辨率300dpi,RGB模式,一次最多只能上传5张图片,如果图片过多请自行排版成展板上传(展板形式不做限制)。
△视频类:MP4格式,分辨率1920×1080,码率2000kbps,编码H.264。
△VR/AR项目:提供可运行的程序文件,以及操作说明文档。
△AIGC项目:提供生成结果(JPG格式,最多5张)
△源文件:所有设计稿均无需源文件
文件打包发至邮箱979798851@qq.com
邮件以“班级 姓名”进行命名,例:工设24班 蔡齐芳
截止日期:2025年4月30日24:00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