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5月,经过三个月精心准备与调试,一场充满科技与智慧碰撞的盛宴在我院精彩上演。头雁电气241班在褚衍清、朱港老师指导下开展的智能小车课程竞赛,以"实践赋能,创新驱动"为核心,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实践,全方位展现了电气学子的创新风采与实践能力。
竞赛筹备
在竞赛筹备阶段,智能小车电路板焊接成为同学们面临的首个挑战。面对精密复杂的电路板,同学们化身"电路医生",手持电烙铁,在毫米级的元件间距间精准操作。从电阻、电容的基础焊接,到集成电路的精细安装,每一个焊点都凝聚着专注与耐心。期间虽有同学因焊接温度控制不当导致元件损坏或线路短路,但凭借指导老师的专业点拨与团队成员的群策群力,最终成功完成电路板焊接,为智能小车构建出坚实的“神经中枢”。
进入调试环节,同学们迅速转换角色,化身"小车工程师"。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的传感器原理、编程算法等知识,对智能小车进行全方位调试。从超声波传感器的距离校准,到电机转速的精确控制,再到避障程序的优化迭代,每一次参数调整、每一行代码修改,都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实践。调试过程中,部分小组的小车出现运动轨迹偏移、避障不灵敏等问题,大家通过查阅资料、分析数据、反复测试,最终攻克技术难关,让智能小车逐步实现稳定运行。
竞赛现场
随着裁判宣布比赛开始,一辆辆承载着智慧与汗水的智能小车在赛道上驰骋。赛道设置了S形弯道、障碍物区等多个挑战项目,考验着小车的路径规划、避障能力和运行稳定性。有的小车凭借精准的传感器识别和高效的算法,在赛道上灵活穿梭,以流畅的表现完成全部任务;有的小车虽在中途遇到突发状况,但参赛选手沉着冷静,迅速排查故障,展现出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。经过激烈角逐,多个小组凭借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,收获了荣誉与掌声。
获奖名单
本次比赛一共有17个小组共40人参加,经过激烈的比拼,学生成绩表现出色,最终一等奖获奖一组共计2名,二等奖获奖两组共计5名,三等奖获奖两组共计6名。
此次智能小车课程竞赛,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实战检验,更是一场迈向永康产业的实践前奏。同学们通过“做中学、学中做”的产教融合训练,不仅深化了对智能控制、自动化技术的理解,更是对智能小车在五金智能制造、智慧仓储物流等制造业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探索。
我院也将以此次竞赛为契机,持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,培养更多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电气人才。
文字:朱港
图片:五金学院
编辑:任芳慧
一审:邵一洲
二审:程建敏、卢宇翔
终审:张美玉